接噴

【排球人生】畢業後,接球一天比一天退步

畢業後,隨即意識到的,是自己已經離開隊伍了。往後,再也沒有隊伍可以一起練球、一起成長。那麼,我的排球實力,就只能逐漸退化,直至凋零了嗎?

畢業後,隨即意識到的,是自己已經離開隊伍了。往後,再也沒有隊伍可以一起練球、一起成長。那麼,我的排球實力,就只能逐漸退化,直至凋零了嗎?

很遺憾,對大部分的排球人來說,是的。畢業就代表著退化。

而最令自己明顯感受到的情況,則是:

接球,一天比一天退步。

扣球愈來愈軟,沒關係,包過就好,反正我是打運動的。
攔網愈來愈矮,沒關係,有跳就好,年紀大了不要太勉強膝蓋。
舉球愈來愈歪,沒關係,舉安全球就好。

但是,當對方發一顆嗆司球過來,卻穩穩地接噴之時…理由,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。

穩穩接噴。
穩穩接噴。

沒有團隊,因此與排球漸行漸遠

排球圈,在大學這個階段,其實是個不算小的圈子。參與的人數相當多。

我遇過很多人,大學時代都有參加過系排,但畢業後就沒再打排球了。這時我也只能無奈地「喔…」一聲,來表達惋惜之情。這些排球人,在大學時有一群共同奮鬥、成長的隊友,一起練球不會覺得辛苦,一起成長、一起比賽、一起生活,那樣的感覺,是認同感,彷彿找到了歸宿。

感情再怎麼好,一旦畢業,就算有保持聯絡好了,也不會再一起練球了。

為什麼?原因有這些:

  • 生活圈已不同,時間比大學時課表不同還要難喬
  • 各自有生活的重心,排球的地位只能往後
  • 沒有場地
  • 不知道要練什麼
  • 不想從基礎再練起

當你們還是學生的時候,生活圈相近,連課表都接近,可能連中午吃什麼都一樣,連選擇的社團都一樣(系排)。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,你們成為了隊友。

簡單說,你擁有團隊的主要因素,是地緣。

而在地緣關係結束(畢業)後,彼此各奔西東,團隊也跟著解散了。大家心裡都知道,即使未來還是好朋友,但這就是隊友緣分的結束。真的要維持團隊,就必須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時間、空間來達成。而對大部分人來說,這是非常困難的。

因此,與排球漸行漸遠的情況,屢見不鮮。


體力可以靠自己補,但技術很難

然而不能練球,個人能力真的就沒救了嗎?

非也。排球的個人能力,可以拆解成「體能」與「技術」兩大塊。技術需要練球來增強,不過體能,自己做就可以。

畢業之後,我的球技持續在退化。而因為一個契機(肩夾擠症候群),讓我感受到體能(或單純只是足夠的肌力)的重要。

關於肩夾擠,你可以看三個字的這支影片(或許你也有喔!):

畢業後每 1~2 週,我都會去野場打個球,維持手感。但是呢,每次打沒幾顆肩膀就開始痠痛,而且不單只是肌肉痠痛那麼簡單,是某些特定角度會痠到受不了的那種痠痛感!剛開始時是扣球會受到阻礙,到後來甚至連發球都沒辦法了!

當時去找了一家滿厲害的整復所看診,師傅說這叫做肩夾擠症候群,主要成因是長期姿勢不當(系隊練出來的,真的很大一部分人都用不對的姿勢在扣球啊…)造成的。歷經大約一年的治療後,目前搭配肩膀附近的肌力訓練,有逐漸康復的趨勢。終於,狀況好轉到可以去打球了。

結果,球怎麼接怎麼噴,怎麼扣怎麼不過,連發球都容易 out 或掛網!場上跑兩步就覺得喘,攔網沒辦法連續跳三次,一球來回超過兩次就覺得大腿很重…

這不是年紀大吧!根本就是肌力不足啊!

之後,肩膀的肌力訓練做一做,開始會做單槓、腹部、深蹲等等不同部位的訓練,雖然並不是很全面,但持續做個一兩個月後,真的感覺到在體能方面產生變化!扣球最明顯(因為扣球是一種發力),扣出去的球莫名其妙地就變得比較重,球速/轉速都稍快了一些;至於接球,因為接球是卸力,且講求的是熟練度,依然還是沒有進步。我想這個可能必須要對牆才能找回一點感覺了吧。


我的排球之路

上面有提過,我畢業後,每 1~2 週會去野場打一次 play。

但因為台北嘛,很容易遇到下雨,或學校又有什麼活動而拆網子了(台科大真的超級常拆網子的…),而常常沒有球打。即使順利地開始了野場 play,也很常因為沒有固定的隊友,必須跟陌生人組隊,而因默契不足/實力不平均,而很容易就被打下來了。結果整個周末午後,從快樂打場時光,直接變成算分時光。

這樣子打球真的不夠啊。

為了追求穩定有球打,必須支付一些代價($$)。我現在基本上是在各個室內臨打場之間流動(流動廁所),雖然每週搶名額有點不方便,但只有這樣的地方能夠保證不受風雨影響、不用擔心晚上有沒有開燈、不用算分一個下午卻只能上場一局。

雖然技術可能無法更精進了(除非哪天心血來潮拿球去對牆…),但實在是放不下排球啊。排球就是一個,每次打完,都會期待下一次再打的這麼棒的運動啊。

即使接球一天比一天退步,我還是要繼續打排球。

但雷到人就有點不好意思了,改天還是對個牆吧。

一起討論排球吧:排球人生社群

眼鏡王
眼鏡王

爺是眼鏡王,是個作家。

文章: 61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