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回來,我是你的自我成長陪跑員眼鏡王,我會與你一起提升自我,提升生活品質與深化內涵,讓心靈揚升。我在學習的道路上,如果有看到值得分享的觀念或心法,就會記錄下來與你分享。互相勉勵吧。
今天來談談,為什麼我們需要自我成長。
你足夠認識自己嗎?
從小到大,有個疑問一直種在心裡,那就是:
我到底是誰?
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這個疑問,我倒是不斷對於自己究竟是誰抱持著疑問。
成長過程中,我時常會做這些事:
- 觀看大量的漫畫/小說/動畫/電影/音樂
- 與人一對一交流
- 創作(漫畫、寫作等)
直到心智成熟後我才發覺,這些事的出發點,其實都在於我想透過其他人的觀點,來探索我自己的認知。怎樣的故事會引發我的感受?我對各種事情的觀點邊界在哪裡?我對於正義與邪惡有什麼看法?對於他人的生活,我有哪些想法?有哪些羨慕的地方,哪些是我喜歡的,哪些無感?
每一次與人接觸,或重溫某一部漫畫,都會有新的感觸,這些感觸讓我對自己有更多一點的了解。
透過創作,我試著將內心的感受抒發出來,轉化成圖畫或故事。大約在高中的時候,我體驗到了自動寫作這件事(現在有些人會稱為靈魂書寫),文字與圖畫是自然從指尖流瀉而出的,我並沒有先思考每一個字或筆畫該如何進行,而是放任我的心智進入些微恍惚的狀態,內容會自然產生。
我所做的事,只是在事後精煉這些文字或圖畫,去將原本想闡述的概念編修得更容易閱讀或觀看罷了。
對於自己的靈魂創作出的東西,我就是個觀察者。
一路上我觀察著自己吸收的故事、產出的故事,漸漸地對於自己也有了一些認識。但我發現一件事,「我到底是誰?我是這樣的人嗎?我的個性是什麼?」這些問題,在不同時期似乎會出現不同答案。我,似乎一直在變化。
你可能會說,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,全世界每一個人都知道人會不斷改變。
我明白你會這樣想,但很多時候,腦袋清楚和內心感受到,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。
意識到自我在不斷改變之後,接著衍伸出的想法就是:我有辦法影響改變的方向嗎?
有意識地影響自己的改變
不曉得你有沒有體驗過這些感覺:
- 覺得日子一成不變,像被卡在泥沼裡,日復一日的生活壓得自己喘不過氣
- 想突破現狀,但又不知該如何是好
- 明明想要做些什麼,但擔心被他人用異樣眼光看待,沒有勇氣做出改變
那種卡住的感覺絕對是不好受的。
有時候,深夜裡,無以名狀的感受會襲來,沛然莫之能禦。
你焦急地想做些什麼,但又不知該從何做起。
為了在這種時刻來臨時,心裡能有個底氣;為了當徬徨來襲時,能有堅定的信心,相信自己正穩健前進,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影響自己的改變。
人來走一遭,短短數十年,為的是好好體驗這個世界,而不是只體驗了 30 年,後面都用一樣的框架度日。
那樣就太可惜了。
突破認知框架
講了這麼多,究竟該如何自我成長?自我成長真的能帶來改變嗎?
首先,你需要認識到一點:
感覺到受限,是因為認知範圍受到侷限。
舉幾個例子。
在工作上感覺到瓶頸,覺得沒有成長空間,日復一日,度日如年。這可能是因為你的認知侷限在現有的工作範疇,等著被指派任務,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。如果你拓展認知,試著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這份工作,就可以看出你與他人協力合作的共同目標,你可以發現自己目前工作的定位在哪裡,之後又想往哪裡去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有了一些目標,例如想學習新的技能來擴展能力,或接觸不同類型的客戶,累積經驗。
又或者,假設你在感情路上一再受挫,覺得自己不會與人交往,這有可能是因為你對於「交往關係」有了認知標籤,將兩人相處的一切都放進這個標籤內檢視,一旦不符合這個認知,就覺得這段關係是失敗的。但是交往關係並不是只有一種範本,並不是「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」才叫做理想結局。
認知範圍,影響的是你看事情的角度、你的價值觀,甚至是你對未來的目標。
人生在前十幾年,認知框架是由原生家庭及學習環境賦予的,但不代表你接下來必須一直帶著這個框架看世界。
而突破認知框架的方法,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,去接觸新的框架(或思維)。
開放的心態是最重要的,如果心態是封閉的,任何框架或思維,你都接受不了,認知界線會愈來愈固化。
如果你覺得將心態開放很困難,之後我們再聊聊打開心態的方法。
突破認知框架的方法有很多,但不脫兩個方向:
- 向外探索
- 向內探索
你或許會覺得,向外探索你理解,但向內探索要如何突破認知框架?這不就是拿既有的知識在內捲嗎?
回頭看看第一段吧。向內探索不代表你只能自己進行腦內風暴,而是透過與外界接觸來摸清自己的邊界在哪裡,進而認識到自已是誰,擅長什麼,想要什麼。
如果你想打破現狀,或想更提升自己,那就一起來吧。
一起自我成長,打破現狀!
加入【眼鏡王人生觀察家交流群】:點此加入
進入心流的方法